基筆幹報 008期 (10/06/11)




點擊圖片,可以開啟原尺寸大小之圖檔。


   幹報焦點                                                                                                         
   
  ◎潘醇、周秀樺

以雨林咖啡做為起點,和世界的人、社會、歷史、文化發生關係

◎潘醇/周秀樺

  走進風雲一樓的水木書苑,你是否曾被濃濃的咖啡香所吸引?不要懷疑,隱身書店的角落,水木咖啡在今年夏天重新開張。除了舒適的空間與親切的老闆外,MENU上的「雨林咖啡」也十分引人注目!什麼是「雨林咖啡」?常常被我們視為享受與生活情調的咖啡,究竟藏著什麼秘密?

  水木咖啡與公平貿易校園推廣服務學習,在斜風細雨的夜裡,共同舉辦了「你知道公平貿易咖啡的真相嗎?」講座。現場人手一杯溫暖而香味四溢的咖啡,聽著吳子鈺分享他溫暖人心的公平貿易咖啡夢。

公平貿易:理想與實踐

  2004年時,就讀台大環工所碩士班的吳子鈺,因為先前的921重建經驗,因緣際會到南亞大海嘯災後的印尼,發現台灣捐助的善款雖然排名世界前五,但因為缺乏與當地的連結,捐款無法對當地居民產生直接幫助,這件事在吳子鈺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台灣有能力、也有熱情幫助這個世界上的其他人,但卻缺乏直接有效的管道和連結,因為人跟社會的關係沒有建立起來。」出於一份對人的關懷,吳子鈺決定由公平貿易咖啡著手,「台灣要用其他的方式走出去!」,一步一步建立台灣與咖啡產地的關係,並希望對當地有實質的回饋與幫助。

  公平貿易的理念奠基於消費者應該意識到何謂「消費倫理」,吳子鈺舉例:在工業社會的生產模式下,我們每天直接吃進肚裡的食物,都經過了一連串複雜的生產、運輸、銷售流程,但消費者卻鮮少去探問細節。「我們應該關心所吃的食物生產地在哪裡、為何是這個價錢,並試著去了解食物到我們嘴裡前,經歷了哪些手續。這不但是消費者自身的權益,也是讓我們意識到其中哪裡有鬼,接著能做出改變的第一步。」咖啡種植起自帝國殖民的歷史脈絡,而資本主義現代社會的運作規則下,轉化為更細膩且難以顛覆的壓迫,讓失去自給自足的經濟能力的小農,面對中間人的層層剝削,以至於消費者買到一杯咖啡的價錢和咖啡農能賺取的利潤完全不成比例,更多的大型單一種植的咖啡園也加速了對雨林環境的破壞

  起初對咖啡幾乎一無所知的吳子鈺,從與蘇門答臘亞齊省當地的農民建立關係開始,慢慢摸清咖啡的產銷過程後,向友人籌錢,並直接與當地農民購買咖啡豆,一連串的加工與銷售都是自己一手包辦,省去中間的剝削。不但帳目完全公開透明,利潤也回饋給當地農民和學術機構。吳子鈺帶回台灣的咖啡豆,打著「雨林咖啡」的品牌,開始出現在台灣各個非主流商店的角落,他也名符其實地成為台灣公平貿易實踐的先行者。

善行的危機:理解與看見

  吳子鈺希望大家在支持公平貿易和有機農業的商品時,能期許自己深入了解理念背後的脈絡,而不是將公平貿易或有機認證視為消費的潮流。雖然消費者的支持確實能產生正面影響,但若只是「消費」這些價值,反而會對其造成傷害,「認知是一種深刻,人性之不可捉摸到了一定經歷之後才能真正顯露。」

  吳子鈺選擇將咖啡的利潤,提供給蘇北大學森林系作為研究雨林生態的獎學金,其實也別有用心,他說:「我們聽到的關於雨林的研究,多半是由西方國家所生產的。這樣一貫的文化霸權與學術殖民,並不能對問題做出根本的改善。」「對於知識,我們必須去了解『誰』告訴了我們『什麼』。」故此,他希望能透過提供獎學金,讓當地人能自己生產論述,也能擁有更高的自主性去改善自己的生活,因為「我們必須記得:環保和環境的運動,都必須切進人的社會跟脈絡。」


  憑著一股熱情,吳子鈺的公平貿易咖啡夢從零開始,至今已小有成就。公平貿易不是慈善事業,也不是消費者運動,它只是試圖建立一套讓分配變得較為合理的制度。在這個前提下,在買一杯公平貿易咖啡之餘,還有很多事是我們該關注的。下次經過水木咖啡,除了可以享受一個悠閒的午後,也別忘記想想你手中的咖啡,究竟從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