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筆幹報 013期



點擊圖片,可以開啟原尺寸大小之圖檔。


   幹報焦點                                                                                                         
   
  ◎ 劉雅甄、鄭家鴻

  ◎ 潘醇、吳柏澍
  ◎ 王昱登、李宜軒、柯廷諭、姚佳燕、鄭家鴻

全台三地護古蹟 反對拆除新竹監獄建築群


  十月十七日,清華大學學生組成的「新竹監獄日式建築群訪調小組」和新竹市老屋發展處等社團,與台中市、彰化縣等地的社團串聯發起了「一起護老屋,破開發迷思」的活動。因為目前新竹監獄日式建築群、台中三光巷以及彰化台銀日式宿舍群等三處歷史悠久的聚落都面臨被拆除的危機,三地的學生與民眾一同穿起紅衣,為古蹟綁上紅氣球,呼籲政府立刻停止破壞城市的文化。這次活動的成員的紅衣、紅氣球,正是象徵台灣老屋遍地烽火的情況,而在宣讀訴求後刺破紅氣球,則象徵戳破政府一貫的開發迷思。

日式老屋面臨拆除危機

  在延平路與北大路交接口,距城隍廟口僅一步之遙的新竹監獄,原是日治時期台灣第一所的少年監獄,啟用已九十年,其監獄周邊的員工宿舍建築群以傳統日式工法建造,是新竹僅存的完整文化聚落,但自從被劃入都更範圍後,主管單位監獄及看守所任其破敗,昔日優美的社區已髒亂不堪。

  「新竹監所及新竹棒球場都更案」在96年8月由新竹市政府規劃提出,起因是新竹監獄已收容超過上限一倍的受刑人,不敷使用;而新竹監獄鄰近新竹市中心的黃金地段,市政府認為有開發潛力,於是在計畫遷建監獄的同時將附近的日式建築群、市立棒球場及部分住宅畫入都更範圍中,希望在此建立一個包含商辦大樓、巨蛋體育場、監獄博物館及高級住宅區等設施的商圈。

  五年後的今天,此案仍停在規劃階段,都發處、主管監獄宿舍的法務部、評鑑古蹟的文化局三者難以合作是最主要的原因。新竹市都發處竹監案承辦人壽小姐表示,由於目前監獄的遷址點仍沒有著落,新竹市政府與新竹縣政府更因要將監獄遷至湖口鄉而有所衝突,因此目前都更案仍暫緩執行,且考慮到都更案法規已有多處修改,如要重啟此案,規劃可能需要重新設計。

破除發展迷思,老屋非城市毒瘤

  計畫粗糙的都更案又沒有足夠的審查退場機制,導致市政府騎虎難下。由於進度壓力,此案在還一片空白的情況下就先編列了建築拆除預算,拆一步算一步。這也可以歸因於台灣政府「看到老屋就想拆」的心理,在沒有考察在地脈絡的情況下,輕易的把精華地段上的老屋視為浪費。當經濟發展成了城市發展的最高指導原則,老屋也就被指為城市發展的阻礙。

  如果在地文化被抽離生活空間,製成標本相片、放入博物館裡,就變成了陌生的外物,如此也就失去了它最重要的價值。都市更新不應淪為地方政治勢力獲得利益的手段,而是在汰換危險建築之餘,將具有歷史意義的老建築保留下來。新竹監獄可以規劃成開放、民眾容易親近的空間,藉由靜態文物展示與專人導覽,讓民眾認識當地歷史,進而凝聚民眾對地方的認同感,此非隨處可見的商圈所能比擬。

  在許多團體的努力下,目前建築群內的演武場已經通過劃為市定古蹟,文化局也宣布暫緩執行今年度法務部編列的拆除預算,並將派文資委員進行新竹監獄全區的調查研究。不過,文化局應公布調查時程,並主動邀請當地民眾與相關團體共同參與,避免使得「文化資產調查與再利用計畫」僅著重於建物破損評估與劃定拆除範圍。未來,除了原屋保留的目標以外,我們也可以思考古蹟如何再利用,讓新竹監獄日式建築群能真正成為使在地人認同、珍惜的文化。

中生將納健保 享平等醫療資源惹議



  
  全台灣各大專院校,共有約一千八百名的中國交換生,而在清華大學,這學期共開放了30所中、港地區學校共80名大學生交換的名額。這群為數不少的同學在台灣除了與我們一同上課,課餘至台灣各地遊覽外,日常的飲食起居多半和我們相去不遠,然而一旦著涼感冒,或是更嚴重的疾患上身,對被拒於健保大門外的他們來說,可能是萬分頭疼的大麻煩。

 外籍生享健保,中生沒份?

  在現行的制度下,在學的外籍學生已被納入健保體系,費率比照健保中的第六類被保險人,每人每月保費共1249元,其中500元(約四成)由政府補助,外籍生每月僅需自付749元,便可與台灣民眾享有一樣的健康保險。然而,對同樣遠從他鄉來的中國學生而言,卻不是這麼回事。

  舉例來說,一個沒有任何醫療保險的中國學生,就算只是在診所看小感冒,也要全額自付七百元左右的醫療費,這還不含感冒藥數百元不等的費用,如果不幸有更嚴重的情況必須在大醫院就診,自費的支出,更會是習慣健保的我們難以想像的天文數字。雖然清大在這學期為中國交換生安排了商業健康保險的選項,然而理賠項目相對較少、給付額度有限的商業醫療保險,終究不是長遠之計。這樣尷尬的現況,讓多數自認症狀不算嚴重的中國學生,選擇用自己帶來的成藥解決,以省去看病的昂貴支出和醫療保險的費用。

 政院擬將中生納保引起反彈

  行政院甫於10月11日提出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正草案,將中國大陸人民來台就學的「停留」身分改為「居留」,以符合現行健康保險法規中「在台居留滿六個月以上」的保險對象條件,做為將中國學生納入台灣健保體系的第一步。消息一出,立即引來許多討論與不滿,衛生署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就曾在臉書頁面上表示,外國人對台灣沒有貢獻,不是健保中的「全民」,將他們納入現行的台灣健保制度十分不合理;也有許多人由實際的狀況考量,認為慘澹經營的健保已經無力負擔更多人的加入,補助陸生無異於是打腫臉充胖子,增加台灣醫療環境的壓力。

財務困窘勿牽拖中生 健保改革刻不容緩

  但是,對於醫療資源的需求是生活在台灣的基本權利,不該依照「貢獻」程度而有差別待遇。此外,中生納保對台灣是利是弊?只要稍加細究,便能發現反對意見的問題所在。保險最基本的概念在於越多人分攤,風險就越小,更別說是二十歲上下,健康狀況相對較佳的大學生。依據健保局的統計資料,現在外籍生在台平均一年的健保醫療支出約為517元,若中生比照其他外籍生月繳749元,不但不會形成負擔,更可能為健保帶來不少收入。

  健保制度的龐大問題。除了應當儘快為中國交換生提供醫療保障外,現行的健
保體制仍有許多待解決的瑕疵,包括保費計算、成本控制等等細節。台灣健保亟需
更為公平合理的制度改革,刻不容緩。

教育部學雜費調漲方案出爐 學生癱瘓公聽會抗議


  
  十月三十日,教育部在台中進行了第一場大專學雜費常態性調整方案的公聽會,方案指出未來各公立大學每年新生學費可調漲最高10%,而私立大學為5%。當教育部官員準備說明方案時,不滿學費調漲的各校大學生占據主席台,輪流分享彼此的經驗,並提出三點訴求:
一、反對學費調漲,且應逐年調降
二、檢討現行教育資源分配並透明化
三、對資本課稅以擴大公共教育經費

  他們也提到,教育部在方案研擬過程中毫不尊重學生代表以及學生意見,更在標準程序外自行擬出草案,直接進行公聽會,使學生沒有表達意見的機會。國教院長見公聽會無法按計畫進行,離席表示抗議。

  事實上,相較於日、韓、美、法、比利時及澳洲等國家的公立大學,台灣學生負擔的學費佔學校收入比例明顯較高。這主要是因為台灣政府編列的教育經費相對較少,使各大學不得不自己「開源」的緣故。大學做為一個高等教育機構,其運作成本絕非學生所可以完全負擔。以學費較高的美國為例,他們視教育為國本,分配了較多的資源在教育上,其頂尖大學的學費即使超過台灣十倍以上,占學校收入比例仍不及台灣。學費占收入比例高,通常也是教育體制不成熟的表現。

  在上一波的學費爭議中,清大校長陳力俊曾經表示,在向教育部爭取教育經費無法得到正面回應的現況下,清大漲學費是勢在必行。註1但以清大今年的收入為例,即使漲足10%學費,也僅能增加1%總收入,對校方來說只是多增加極少部分的資金,仍得另覓他法擴大自籌經費。

  而最近有意推動的大學法人化方案,簡單來說,就是讓大學朝企業化經營的方向前進,同時也將漲學費的權力下放給學校。若仔細檢視,就不難發現這一方案是為了要因應大學數量急增,不想多增加補助經費的教育部,讓各大學自行籌備資金的方法。提出大學普及化的教育部,卻又想盡辦法大學自籌經費,在政策邏輯上相當自我矛盾。

抄近路的學雜費調漲方案

  教育部從去年開始研擬的學雜費調漲方案,身為學生代表參與教育部會議的清大研聯會長張道琪表示,這次方案形式上由教育部召開的小組會議進行研擬,此小組的成員有教育部、國教院官員、家長聯盟及學生代表等各方人士,但教育部卻繞過了正常程序,另外召集一個工作小組研擬了完整的草案,在這場會議上「報備」,原本就是少數的民間與會代表完全沒有參與的空間。

  談到身為學生代表在這個會議中的處境,張道琪表示:「每次有人提了不同的意見,就會有人用像是『那這裡我們有個共識好不好?』的話來強迫你合作,但我們根本就沒有共識啊!」

價格=品質的迷思

  較高的學費,真的能讓我們的教育品質變好嗎?以過去二十年來看,提高學費多半是為了彌補政府教育經費的停滯或減少,長遠來說,學校經費會不增反減,遑論教學品質的提升。此外,像清大這種「頂尖」大學,為了擠進百大,爭取五年五百億,將大部份的學校經費挹注於浮濫的研究競賽,對學生的學習恐怕很難有什麼直接幫助。學校應該公開財務資金運用的流向,以確保學生所繳交的學雜費,確實用於教學品質的提升及改善,而這項也是學生抗議當天的三大訴求之一。

  會議中教育部曾經表示,提高學費可以讓台灣的大學生珍惜教學資源,更加努力向上。但若我們以引領歐洲的德國為例,就能發現這個論點的荒謬之處:德國的大學是不向學生收取學費的,每學期僅需繳交巴士交通費、學生會費約500歐元(約台幣兩萬左右),台灣的大學生有因此比德國的大學生更為用功嗎?如果這樣的邏輯合理,或許現在清大校內餐廳的飲食漲價,是為了讓我們更珍惜食物吧!

公立大學學費低得不公不義?

  這次的調整方案的一個重要基礎在於,教育部認為公立大學的學生普遍家境較好,學費卻較低,是一種「不公不義」,於是設定公立大學新生的學費調漲上限為10%,私立大學為5%。但國立大學難道就沒有家境較差的學生嗎?就申請弱勢補助的學生來說,國立大學有8.95%,私立大學有12.52%,這樣的比例其實沒有如教育部「想像」 的如此懸殊。若真要落實重分配,學生在公聽會提出的方案,透過所得稅或者資本稅來進行改善,才是落實公平正義的根本之道。

  未來三場公聽會結束後,此大專學雜費常態性調整方案將會進入教育部外的程序,由行政院院會審核,並交立法院修改通過。



註1 
本社曾經去函希望能與葉銘泉副校長詢問校方對於此事的看法,但副校長因為行程繁忙無法
配合,並表示校方意見仍以上學期校長對學費議題發表的看法為主。讀者可自行搜尋上學期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