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筆幹報 009期 (03/31/12)

      


點擊圖片,可以開啟原尺寸大小之圖檔。


   幹報焦點                                                                                                         
   
  ◎ 林育臣、鄭家鴻

  ◎ 潘醇

尋找拱心石,關於學生議會普選新制

文 林育臣、鄭家鴻

  一座拱門無論想要建得多麼壯觀宏偉,缺乏了拱心石,或者不為拱心石準備位置,整個計畫是徒勞無功的,這個比喻對於現在清大的學生議會尤其恰適。然而,嚴峻的是,學生議會所缺乏的拱心石並不小,連帶著併發症,成為錯綜龐大的棘手問題。

  可能有人會困惑:學生會哪時候派生出了一個小跟班,叫做「學生議會」?是個地下學生會?或是個甚麼跨校地聯盟組織嗎?學生議會的本質比這些臆測來得平凡得多,它是與學生會相輔相成的組織。學生會與學生議會的關係,就是行政與立法之間的關係,學生議會由學生代表議員組成,按理仍應負責監督學生會施政、審核學生會提出的預算、締立法案、成立專門委員會等工作。

  而本學期學生議會決議通過的「議員普選制」,將一改過去議會成員的組成方式。按照《國立清華大學學生會單行辦法》中所規定的辦法,學生代表的產生是由委託系會所辦理的,實際上就是由各系學會長推派,不用經過任何的選舉程序。這裡我們看到學生議會所缺少的拱心石:民意。

  現在的制度下,有些系會的確會主動推派議員,但有的系譬如材料系,就沒有推派,而且有的議員出任後出席會議的比率低得可憐。這樣的情況之下,前年、去年議員的數目曾經低落到只剩下五個、九個人,根本不能提出代表全校學生的意見,更遑論有所建樹來向大眾宣傳了;再者,也因為議員人數少而議員組成的各種委員會卻比議員數更多,使得委員會往往空轉擺爛,如:住宿委員會、法治委員會等等,都不能夠正常運作,即使經過經營後,本屆議會列有二十位成員,議會仍漸漸消失於我們的日常中。當屆學生會議長魏楊坦言,走向正常化是學生議會迫切的目標。

  這樣看下來,讓人不禁疑惑,普選制度真的能夠藥到病除、找到民意這枚拱心石嗎?藥方的內容是甚麼?新的普選制度的內容是如何?因為議會的選委會未如期完成工作,從現任議長魏揚提出普選制度,至今已過了一年,才終於通過實施。新制度的學代推選方式有兩個途徑,一個是「系連署」,一個是「院普選」。


※系連署:限定每個系只能提出一個代表,代表須有該系5%以上的學生連署支持,如果該系人數的5%不足五人,則以五人計。

※院普選:每個學院(如人社院、工科院)既有的在系連署之外的名額,[1]透過該院普選的方式來選出議員。



  對於新的普選辦法,學生議會議長魏揚認為中心概念在於:「議會裡是越多聲音越好,各院要活絡要起來,議員不只是對系會長負責,也是對整個學院的選民負責。」他表示本屆的議員普選將與學生會長選舉合辦,會加強宣傳並舉辦公聽會,希望能提高參選率和投票率。

  在四月二十三號選舉之前,學生會除了已經舉辦的新制說明會外,更預定以活潑的短片、FB等形式宣傳。可是4月6號的報名截止期限已迫在眉睫,宣傳能吸引多少參選人不禁令人懷疑。提到仍然議員人數低落的可能,魏揚表示:「我不希望以後因為一時的成效不好,就改回原本的推派制;我希望大家知道議員的選舉不是只有一種方法。這是一個需要長期推動的過程。」

  現任副議長郭珈爾表示,當議員並不需要專業的法律知識或特殊專長,只要有心於組織、民主運作的方式,就可以在議員工作的過程中學到很多,「不要妄自菲薄,我當初也只是想要多了解清大而已。」她如此說道。

  在訪談的最後,魏揚表示:「我希望在議會中能夠做到不同學系、學院間的對話,各自面臨的問題都可以出來,一方有難,八方來援。」並希望未來可以持續監督學校的法條,宣示學生的法權。

    在4月6號報名截止後,學生會預定在隔周的12、17號舉行會長和議員的政見發表會,並在4月23到27號之間進行選舉。究竟這次議會能不能正常化,成為真正的民意組織?這個答案絕非議會自己能回答,有興趣的同學,不妨多多關心、參與。


[1] 原本每個系得推派的議員數依班級數決定,如該系有8個班,就可推派4人,理論上全校議員總人數應有61人。


併不併,由不得你

◎ 潘醇

  
2009年年底,歷經四年多協商的清大、竹教大合校計畫,在前校長陳文村任內決議暫緩,原因是認為教育部所承諾的經費挹注不如預期,期待未來教育部若能重新斟酌補助內容,再重啟合校協商。然而就在去年十一月,兩校再度開會重新談起停擺兩年的合校計畫,難道是教育部良心發現,願意增加併校後的經費補助,兩校才願意再次開會討論此事嗎?



  在兩校重新啟併校計畫以來,進度飛快,不但已經討論到了兩校各領域院系合校後的規劃,詳細的併校時程表也已經訂出,計畫在民國1038月正式完成合併。校方如此急於規劃併校絕非因為得到來自教育部的合理經費承諾,事實上可以說正好相反。計畫的重啟肇因於立法院於去年110日三讀通過了大學法第7條修正案,此修正案不但賦予教育部主導國立大學校院合併的權力,一切合併的詳細辦法與補助也都將由教育部後續訂定。根據高教司在接受平面媒體訪問時的說法,一旦教育部進行評估後認為應該合併,學校便沒有拒絕的餘地,否則可能面臨補助、招生名額與行政人事上的縮減,作為懲罰。此外若再「教育部推動國立大學校院合併辦法」正是頒布後,一切合併的經費補助皆須按辦法內容定之。在以上諸多考量下,我們可以合理的推想學校在面對可能的強制併校,決定自行重啟討論,此外,四年前導致協商終止的教育部補助經費,如今竟成為了兩校校長向教育部爭取的理想目標,看來實在是無比諷刺。


  簡而言之,清大是否要與竹教大合併,不但無法自己決定,在未來合併辦法通過後補助經費更少的狀況下,曾經嫌少的經費顯然已經是來自教育部的莫大恩惠。清大不但不得不談併校,而且還要快!

基進筆記010號刊目錄(04/01/12)


-







議題關注



基進藝文



基進論壇



通識教育專欄



◎ 林昱君、葉慧萱


前所未有的徵地 ─ 機場捷運A7站



文 翁慶寧

訪 翁慶寧.郭珈爾.謝爾庭



◎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 行政院核定機場捷運A7站區開發案

  為配合林口地區都市發展,及機場捷運系統將於民國103年全線通車,結合大眾運輸導向發展模式(TOD)與生活機能,積極開發捷運系統沿線站區周邊土地,以兼顧捷運運量與營運成本,及提供合理價位住宅,並規劃產業專用區吸引科技廠商進駐,內政部擬具「改善庶民生活行動方案-機場捷運沿線站區周邊土地開發-A7站區開發案」興辦事業計畫,業經行政院99年3月10日核定。

  機場捷運A7站區位屬桃園縣龜山鄉,南側緊鄰臺灣體育大學、長庚大學;西側為華亞科技園區,面積約226.78公頃,共規劃住商用地90.67公頃、產業專用區66.88公頃及公共設施用地69.23公頃,將以區段徵收方式取得區內土地,開發費用預計約需245億元,為減少政府之財務壓力,將朝引進民間資金方式辦理,以產業專用區辦理預標售,回收開發費用,並取得約15.71公頃之住宅區土地興建4,000戶平價住宅,預計102年完工。



  捷運A7站坐落於林口附近,由於距離高速公路較遠,至今仍以小型民房與鐵皮屋工廠為主。居民大部分為自清領時期開始居住,或是承租長達二十年以上的承租戶。A7站涵蓋的範圍,就是都市中沒那麼熱鬧的住宅區。

  一般來說,交通建設的土地徵收應屬於促進公共利益的範疇,徵收的範圍應是路線經過的地段,就像鐵路一樣。但在A7站的例子中,政府卻利用改善庶民生活行動方案的名義規劃出產業園區。雖然名義上打著規劃合宜平價住宅,但在開發面積236.63公頃中,規劃住宅的面積只有10.1公頃,占總面積的4.27%。官方網站上的90.67公頃,標示的是住商用地,卻沒有指出住宅區和商業用地的比例,而計畫區內最大宗的「第二種產業專用區」卻高達56.78公頃,比率是24%。這樣的比例規劃不禁令人質疑是否為了財團量身打造的徵地計畫。

更嚴重的問題在於徵地方法。什麼是預售標地?內政部在規劃好產業園區的範圍之後直接讓財團競標,在住宅區的有遠雄建設、皇翔建設、名軒開發、麗寶建設等財團;雖然產業專區尚未有廠商得標,但參與的包括了鴻海、台塑等四處進駐各大科學園區的財團。在財團得標之後,居民才收到一紙公文,公告徵收土地。在這之前,政府完全沒有通知居民相關事宜,甚至連公聽會都沒有舉辦!當中的法源依據,因為土地徵收條例還在立院審查,所以套句內政部長江宜樺的說詞:「無法可管!」

  由於A7站徵收區當地的產業結構大部分是鐵皮小工廠與傳統產業,徵收後當地工人的生活將受到極大的衝擊。在賠償金的部分不涉及地上物的狀況下,不是地主的居民不但沒有補貼,更沒有任何安置措施。當地的房屋大約在30坪左右,在一坪約3萬塊的補償金之下,一個家庭只能拿到100多萬的金額就被迫搬離居住兩、三百年的房子。而長期承租戶的狀況更為悽慘,在賠償金的部分有所謂的「自拆獎金」,只要地主自行拆設樓房就能拿到多30%的補償金額,因此地主自行驅趕承租戶的情形非常普遍。

  在公告徵收之後,許多居民選擇交出權狀搬離原居地,這使得留下來抗爭的居民情形更加雪上加霜。如果在時限之前不交出土地權狀,除了得不到任何土地賠償金額,政府仍會執行強制拆屋。

  在一連串的土地徵收之中,A7站並不像十四張或是苗栗大埔事件般,受到強烈注目,因為政府並不使用直接的國家暴力執行強制徵收,而採取更細緻的法條操弄。在立院版本的土地徵收條例三讀過關的情形下,以後類似的強制徵收手段更將有法條為其背書。面對如此不利的條件,公民團體(如台灣農村陣線)將持續走上街頭抗爭,而A7未來也將繼續為了自己的居住權發聲。關於土地不當徵收受害者而言,最大的挑戰是單一的事件往往難以引起注意,居民只能透過與其他自救會合作一同抗議,希望能喚起更多人的關心。

  A7站終究只是諸多不當徵收下的一個受害者,面對過關的土地惡法,我們期待更多公民社會力量監督政府。因為土地與人的生命經驗息息相關,透過與土地的互動,人的歸屬感才得以建立,這些不可或缺的要素,絕非一個粗暴通關的法律,或多少賠償金能夠彌補的。

小吃部風雲

























文 鄭家鴻.吳映彤

感謝受訪者 顏煜洋.陳慧元 
 

  在上學期的12月28號這一天,因為小吃部開張以來食物價格偏高、違約引進麥當勞以及鎖大門等問題,學生會召開公聽會,要求統包商杏一和校方回應學生提出的質疑,並參考店家滿意度問卷的結果做改進。

  小吃部經過上一代統包商十多年的營運,本學年開始由新廠商─杏一醫藥公司接管。但從學生會和校方決議任命杏一開始,營運過程一波三折;先是杏一未與校方討論,自行與麥當勞等各廠商簽約,接著又因為杏一的裝潢未通過消防安檢,導致小吃部延遲開張一個月;好不容易店家到齊,又有學生不滿小吃部的伙食品質與價格,發起拒吃行動。

  為此,學生會舉辦網路民意調查,收集超過兩千名在校生與職員的意見,並主辦了這場公聽會,邀請所有店家廠商和學生來做面對面溝通,遺憾的是,當天所有店家都沒有出席,廠商方只有杏一的經理與小吃部管理人出席。

  關於這些風波的秘辛,請看以下的小吃部大事紀。

(一)杏一違約招進麥當勞

  在開學前的協商會議時,杏一毫無前兆地交出了一張廠商名單,而且店家都已經簽好約了,沒有協商的空間,裡面出現了速食業─麥當勞。

  時間拉回到稍早的統包商甄選,當時包括杏一在內的許多廠商為了得到經營權,輪流向學生會代表及總務長呈報自己的經營計劃,內容有裝潢、設備與希望店家名單等等;杏一與其他商家不同,在簡報時並未提出實際店家名稱,而只是提出各種飲食業的種類(飲料店、早餐、簡餐、咖啡廳……)。

  學生會會長陳慧元、議員陳為廷及多名成員指出,當時杏一的規劃中並沒有速食業這個業種,部份反速食的人因此將票投給杏一,沒想到杏一在得標後竟自己將原本的咖啡廳換成麥當勞註。「雖然當初委員以為,小吃部得標之統包商(杏一)會跟校方與學生會進行溝通,討論未來招募進來的小吃部攤商,然而實際上並沒有……」杏一是生產醫藥的公司,這是他們第一次經營餐廳統包商,學校原本期待杏一會因為經驗不足而更重視校方意見,結果非常諷刺。

  合約中雖沒有明確規定「不能招聘速食業」,但杏一約聘的店家與呈報內容不符,可屬違約;懲罰除了必須付出不值一提的違約金,超過三次時得直接解約。

  面對這樣的情況,學生會、校方、杏一的協調會召開,在會議中學生會代表們鄭重的抗議,認為杏一沒有遵守雙方的協議。總務長則表示,校內師生多數歡迎麥當勞入駐,且顧慮到與杏一解約將造成小吃部的空窗期,最好和解。

  結果杏一承諾將提供十萬元經費作補償,供學生會舉辦有關食物健康、公平交易的宣導活動,以此換取麥當勞的合法進駐。在後來的公聽會中,總務長曾表示,因為擔心杏一解約,學校有時跟杏一在同一條船上,不能全在學生這邊,面對現在的問題,清大與杏一要共體時艱。

  學生會成員金瑾表示,麥當勞進駐校園除了可能對學生健康造成影響外,還帶來了隱形的道德風險。麥當勞作為跨國企業的巨頭,破壞第三世界的環境資源,採用不環保食材,並向兒童兜售垃圾食物,近年來受到許多抗議,一但麥當勞進入校園,道德責任將由清大全體師生分攤。

(二)麥當勞影展:你來的時候有M有?

  麥當勞的背後到底隱含了什麼?為什麼能引起這麼大的爭議?趕在麥當勞的開幕日(然而麥當勞後來並沒有如期開幕),學生會和本社合作,在小吃部舉行了一系列的影展,主題包括麥當勞的勞工剝削、非人道屠宰、造成的健康危險和文化霸權。影展第三天,邀請了台大農推博士候選人陳玠廷進行《美味代價》一片的影談會。

(三)逆.佔領小吃部:

坐上你的11路公車,走出小吃部拒絕消費

  「賣100元的冷掉定食,吃起來像稀飯的焗烤和蓋飯、消失的吊扇、鎖上的大門 (在校方沉默下),麥當勞要開幕了~去吃土吧!你遲到太久了!」

  利用BBS和FaceBook發起一日拒吃小吃部活動的顏煜洋表示:「推動11/11的快閃活動主要是希望能推動持中立態度的同學們想清楚,今天要是放任廠商無視學生的意見下去,往後校園餐廳會變成什麼樣子,並希望能先引起大家的注意,至少讓這個議題開始被討論而不是只是在板上PO文抱怨。」

  由於活動舉辦得太過倉促,進行當日並未造成預期中的轟動,顏煜洋便找了6.7個有興趣參與的同學,決定更有組織性的辦一場更大規模的拒吃活動,網友更積極提出了許多想法,意圖真正「癱瘓」小吃部。後來學生會通知他們,已經著手進行相關的活動,所以這個計劃就沒有再繼續進行。

  然而拒吃活動並非全無效果,這個活動喚起了大家對小吃部問題的正視,在發給全校小吃部問卷調查的結果中,願意參與抗議活動的人數有65%,如果承包商和店家沒有拿出改善的決心,學生們絕對不會乖乖買單。

(四)小吃部問卷調查

  學生會在2011年底製作的小吃部問卷調查,一共有2118份調查結果。結果指出,小吃部在餐點價格、選擇多元性、排餐動線這三點的表現較糟糕。數據後來分別交給各店家,讓店家參考改進。後來召開的公聽會以此為基礎,希望承包商督促各店家改善服務品質。

  問卷調查的問題包括「訂價與份量」、「食物品質」、「溫度熱度」、「油膩度」、「營業時間」等。除了鐵岩飧(現已撤換為極品牛排)、紅赤丼、味珍香三家店家的不滿意項目較多以外,其他店家以「普通」滿意度項目居多。

◎期末公聽會:校方、杏一、學生 三國大會師

  經過問卷調查,學生會召開了這場的確造成影響的公聽會。除了學生會針對各店家提出學生不滿意的細項外,與會的學生們也各自提出意見,主要針對小吃部整體的問題有這幾項:

※「食物為什麼這麼難吃?還這麼貴!」

  從杏一開始營運後,校內食物以60元為標準的超標項多出了11%。是不是因為杏一對店家收取的租金較高,致使店家將餐點價格提高?杏一經理對此表示,當初的建築預算從接下工作時的800萬因故提高到1600萬,較高的租金是為了在合約期內補貼成本,更補充,店家不應該為了小小的租金差提高價格。

  問起為何經費倍增的時候,總務長指出,建築經費增加並非校方責任,校方增訂的安全要求在杏一實現後皆挪用水電費的運算補還給杏一。接著,他直接表示,即使有杏一經費去向的詳細清單,也不一定完全可信,此問題很難得到解答,可以不用問了。在場的人聽後無不汗顏。

  最後,杏一經理承諾會將學生們的意見反映給店家,也包括價格的部份。(後來味珍香的瓜仔肉飯的確如與會學生所要求的,從40元變成30元。)

※ 「到底為什麼要鎖大門!」

  原本全天候開放的小吃部已經是清大最重要的公共空間之一,在杏一開始營運後,每到晚上11點左右,大門便被鎖上,使學生必須從側門進入。杏一認為這樣不但可以降低內部設備遭竊的風險,還能增加同學的安全保障。為什麼?因為在小吃部裡面的7-11離側門較近,如果同學遇到危險,店員較能即時幫忙。

  語畢,杏一遭到學生們連續的砲轟。有人表示:「半夜使用小吃部討論作業的人這麼多,裡面也有許多住在女宿區的同學。從女宿區過來的話,要進側門還比正門多繞一段路,尤其小吃部的轉彎處很暗、充滿死角,學生反而更危險!」也有人說:「7-11的櫃檯在裡面,店員根本看不到側門好嗎?」

  對此,杏一的小吃部管理人表示:「但是距離較近還是比較聽得到呼救聲,至於路段危險的問題,我們並未考慮到,未來可能會改善該路段。」說到一半,總務長舉手打斷:「聽你們這樣討論問題,我真的覺得很丟臉,清大的治安有那麼差嗎?我保證那扇門一定會開,這個問題就這樣了。」

※ 「麥當勞違法供應免洗餐具?」

  有學生提問,為何現在店家都「不」提供免洗筷了?杏一表示,為遵守學校的規定,全面推動環保餐具,有學生接著問,那麥當勞的各式塑膠餐具怎麼說?這個問題後來在「免洗餐具的範圍很難界定」的發言中無疾而終。

※ 「藝文空間?暢銷雜誌空間?」

  原本在飲料店旁邊的區域是規劃為「藝文空間」,但書櫃中卻盡是時尚流行的消費雜誌。對此杏一承諾改進,並歡迎各種學生社團向小吃部辦公室申請使用書櫃空間,擺放刊物或宣傳。

  在會議的尾聲,有位學生說:「我知道貴公司是從事醫療相關的行業,但我們學生不是跟你們買藥的病人,東西再貴也一定要買。」在場的人都不禁莞爾,而總務長則說,在餐廳這件事上,學校強烈尊重學生意見,但依學生意見換掉上個承包商後,新來的杏一也沒有表現得盡如人意,簡直就像交男女朋友,「下一個不一定會更好」。

編者言(010號刊)





文/主編 潘醇

 

  2011的下半年無疑是個多事之秋,基進筆記面臨著大幅度的成員變動,在組織的傳承與延續上遭遇了許多困境,但爭議與衝突從來不曾因為任何事停歇。福島核災激起台灣社會擁核與反核的辯論,延燒至今仍然沒有答案;島嶼的各個角落,無論是為科學園區或都市更新,一群又一群鄉親被迫離鄉離土;有人打著真愛大旗,卻面露憎惡,用盡各種手段散佈莫名的謊言與恐懼;粗暴通關的東發條例,不斷加劇對原住民生存空間的侵奪,與揚名國際的賽德克‧巴萊成為了諷刺的對比。回到清大校園,從招商程序、空間規劃到麥當勞的進駐,小吃部的話題成為了整學期校園討論的重點;2009暫緩的竹教大與清大合併計畫,在教育部的主導下,於2011年年底重新啟動。雖然基進筆記有整整一學期的時間,陷入無法發刊的窘境,然而這並不影響我們對社會與校園公共議題持續的關注、紀錄與討論。


  值得慶幸的是,清大一如往常的充滿著生命力,我們尤其樂見與我們的關懷相契合的議題,在校園中被熱烈地討論。部落革與性別研究社共同主辦的清大彩虹周,規劃了豐富的活動形式與深刻的內容,為清大的天空點綴了繽紛的色彩;為期一個月的生活在地方─楊逵文學音樂節,舉辦的農村議題系列講座與兩場音樂會都令人映象深刻,不但紀念做為鄉土作家與社會動者的楊逵,同時溫柔而有力得將對農村的關懷帶入校園;面對賽德克巴萊帶來的的旋風,學生會與反水庫部落讀書會不但邀請到了導演魏德聖談他的創作,更進一步地藉著原住民立委參選人馬耀比吼,與飾演莫那魯道的演員林慶台的兩場座談,希望能引發更多關於當代原住民處境的對話,而非侷限於賽德克巴萊中的單一想像。


  在這些人的努力下所產出的活動,雖然讓出刊計畫停擺的基進筆記相形失色,但我們也能感受到校園的氛圍正在轉變,有一群人正努力而細心的在清大經營著他們所關懷的議題,光是這點就足令我們感到振奮。因此,在歷經組織轉型的煎熬後,我們改變過去單刊針對特定議題多方探討的書寫形式,匯集停刊一學期至今,我們對校園內外議題所做的觀察與紀錄。雖然未來我們的活動形式可能有所改變,但我們希望以此刊,作為基進筆記重回清大的號角。

  最後,感謝在基進筆記面臨困境時,不離不棄使之得以存續的工作夥伴、一同投入編刊的大一新血,和不時在旁提供建議與批評的朋友們,你們都為基進筆記提供了最堅實的土壤。我們也在此期許基進筆記透過書寫行動,繼續以批判性的觀點,審視事件中的結構問題,堅守本位,不忘最初熱情!

成大事件之後

◎死了的蔣介石要追究,活著的加害者(郝柏村、劉兆玄)呢?



文 陳為廷




  成大零貳社於二二八當日,在蔣介石銅像上潑漆、張貼成大/台南地區二二八受難者的行動,引起廣大迴響;台大學生會也發起連署,呼籲全台大學清查威權銅像,落實轉型正義與公共空間民主化,同時賦予校園空間新的人文意義。我認同零貳社與台大學生會的看法。同時在此基礎上,還要進一步提出「追究加害者責任,全面啟動校園轉型正義」的主張。


  相對於其他國家的民主化經驗,台灣轉型正義工作的特色,就是:「沒有加害者」。南非與德國都對曾在政府中協助暴行的「加害者」有一定的審判。事實上,我們必須透過追究體制中每一個個人的責任,才能確知惡的各種手段與可能、避免惡者靠著欺瞞,持續掌握權力,並以此對體制保持高度警覺,避免憾事再次發生。也唯有每個個人的真誠懺悔,社會才可能真正和解。


  但台灣卻未曾啟動這項社會工程。以至於,在成大事件中、或當我們提及白色恐怖時,許多同學會有這樣的疑惑:「那些加害者不都死了嗎?這麼久以前的事,你又要誰負什麼責任呢?」但事實上,校園裡的蔣介石銅像只是「加害者」的象徵。「白色恐怖」是一段歷時長久的黨國迫害人民、學生人權的過程;過程中可能的「加害者」,許多都還活著,甚至安坐體制之中。


  舉個例,台灣最後一起「叛亂案」,發生在1991年的清華大學。檢調單位因為歷史所學生廖偉程曾拜訪台獨運動者史明,並在校內籌組《台灣人四百年史》讀書會,便於凌晨五點闖進校園宿舍,將他帶走,並依《懲治叛亂條例》起訴,求處「唯一死刑」。當時的行政院長,就是日前大動作強調「二二八沒死那麼多人」的郝柏村;而當時的清大校長,正是前行政院長劉兆玄。若非勇敢的台灣人民蜂擁上街,當時已然解嚴四年、剛廢除《動戡條款》的台灣,極可能就此上演一場民主逆流,重回威權體制。






  「獨台會案」或許是校園白色恐怖的極端案例。但事實上,日常的思想檢查、人權迫害,普遍存在於戒嚴時代的台灣校園中。劉兆玄或許曾在「獨台會案」中站在檢調的對立面,但他不得不面對此前幾年,對校內學生參與社運的打壓;至於軍頭郝柏村,在夸夸其談他的歷史謬論前,更應該主動向社會交代他掌政期間的政治責任,接受社會公審。蔣介石歷史責任的追究,只是台灣「轉型正義」工作的楔子;要確立台灣校園中的民主、自由價值,對「活著的加害者」的責任追討,才正要開始。

通識教育,學校怎麼看?─從核心通識的問題出發

訪問時間:2011/12/20 14:00-16:00

撰  稿:林昱君.葉慧萱

共同採訪:林昱君.葉慧萱.翁慶寧

蔡承允.謝爾庭

紀  錄:蔡承允



受 訪 者: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黎正中教授(以下簡稱黎)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前主任 沈宗瑞教授(以下簡稱沈)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前主任 楊叔卿教授(以下簡稱楊)

清華大學通識中心 陳舜文教授(以下簡稱陳)




早期台灣的大學在專業科目外,僅有共同科目,但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和哈佛大學等,早有通識教育了;國外制度精神逐漸引介到國內,大學開始出現通識教育改革的倡議。1994年,共同科目被大法官宣告違憲(釋字第 380 號)後面臨轉型,通識教育得以萌芽。在大學專業化教育不能符應現代需要,精神實踐無法契合社會需求、而專業知識於畢業後,最多只會用到相對少量的狀況下,博雅教育、跨學科知識統整,與團隊合作才是企業與職場所需;於是通識教育成為了高等教育亟需發展的一環。


現行通識教育基本上分為三門:人文藝術、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每間大學會因自身特色與限制,發展出不同樣貌(像台大是全科大學,故可將通識教育分成八大領域;1975年哈佛大學核心通識,則共有十幾個領域讓同學們選擇)。近年來通識教育出現「核心」的概念:或以學科為主,如經濟類課程;或以經典閱讀為主,如當代文明等課程。每個學校可依其需要去規劃─有的學校只有一門核心通識,其他都是選修通識,而該門核心通識目的在貫徹該大學的精神,卻易淪為眾多老師同時開設的大班制演講課。這方面,清華大學仿哈佛機制,設立多元核心通識,從以前的五選三到現在的七選五,清華大學核心通識教育的三大規劃原則:基礎知識、跨學科、當代議題。內容以學術為主,原因在於一方面清大屬於研究型大學,另一方面則呼應了大學教育訓練國家未來人才的目標。


從核心通識的問題出發,基進筆記編輯團隊針對通識教育的現行問題,採訪通識教育中心的主任與老師。以下是採訪紀錄。




Q:有些課程是某些科系的必修且是其他學生的核通(ex.哲學基本問題、經濟學原理),老師在教法上該如何調適?要以專業的程度去要求修通識的學生嗎?


A(沈):清大學生資質都很不錯,就算老師用專業的程度去要求,學生也應該唸得來。而且通識教育並不是程度較低的學科,應該以認真嚴肅的態度去學習它。




Q:清大的通識選修似乎大部分是開給理工科系學生的,關於這方面的不平衡主任有甚麼看法?


A(沈):人文和理工的基礎不一樣,且入門條件也不一樣,人社學生修理工的課相較之下比較難入門,這是因為台灣教育太早分流了。所以自然科通識應該要比較偏向學習數理思維之類的,但台灣教授比較沒有時間去開這類的課。而缺乏理工科通識也是目前面臨的困境之一。




Q:頂尖大學計畫的經費中有補助通識教育的部分,關於這方面能否請主任說明這筆經費主要用於何處?效果如何?


A(沈):通識教育的經費自然是越多越好,但學校會將教育部補助的經費做總體性的分配,由各院系爭取,而非直接規劃給通識。這筆經費將會運用在聘師、舉辦活動與講座上面。




Q:學校是如何去找校外的老師?有什麼制度可以保障課程的品質?


A(楊):清華所有的師資(科系和通識)都一視同仁,對師資的把關非常嚴格,必須經過三級五審的過程才能進來。兼任教師的話有對外徵聘的過程,在經費不足和薪水不高的情況下,從學校經費中另外提供交通費和誤餐費,爭取較好的老師。


Q:核心通識是怎麼定位的?同學反應被迫修自己不感興趣的課程,主任有什麼建議?


A(陳):通識就是博雅教育,是相對於專業教育的。更基本、基礎的,像是思辨、表達的訓練,也就是最基本應具備的能力。建議同學們不要太早對課程排斥,接觸了之後才會了解課程的內容和意義,才會開始產生興趣。


Q:雖然學校希望推廣博雅教育,但是多數學生還是希望以專業科目為重,所以會傾向選修輕鬆拿高分的課。關於這之間的落差主任有什麼看法?


A(沈):同學們在專業與通識的上課心態上有落差,同學們應該自我要求,以同樣的標準面對通識課程。這也是台灣教育出了很大的問題,其實大學教育並不等於專業教育,不應該念了大學只培養出技術人員。而教授的成績分配上只能勸說,無法強制。


Q:理工科系本身專業需修學分已經很多,若通識修不完有可能導致延畢。關於這點主任有什麼建議?


A(黎):大學不一定只要讀四年。可以多修一點課,或雙主修,不需要急著畢業,不要入寶山空手回。



Q:在課程規劃的部份,通識中心如何和老師溝通?


A(陳):有三個方式:主任親自溝通、每個向度都有自己的小組,事情可由向度召集人代為傳達、透過學生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