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清華學院

◎林子璇

清華學院為清大住宿與學習合一的教育計畫,下分厚德書院及載物書院,前者已邁入
第三年,為前校長陳文村帶團出訪所觸發之大學部教育改進一環,以「參與多樣的社會議
題、實踐具體有效的行動方案、影響社會朝向理想願景」為教育目標,後者為本學期新成
立的書院,以「跨領域學習、發展雙專長、成為具有廣闊視野與社會關懷的科技人」為號
召,因尚在草創階段,發展情況靜待觀察,本文主要以厚德書院為檢視對象。

厚德書院按各系學生比例分配名額,入學前須撰寫500字短文,經審核後方可進入書
院,逢一上或一下學期末,可選擇退院,院外學生也可申請面試進入。院生需修兩學期服
務學習、一學期生涯探索與一學期社會探究,並自由選擇參加院內各式活動,包括以學習
家族為主體的情感連繫活動、多個院生自發成立小組所舉辦的演講等。

本次共訪問三人,分別是清華學院辦公室主任魯柏君、厚德書院導師李天健與積極參
與厚德書院活動的學生郭彥伯(生科12級),企圖從訪談中勾勒厚德書院的面貌。

書院理念

作為清大教育實驗的一環,兩年多來,厚德書院是否逐漸落實其教育理念呢?李天健
認為大學教育應該能讓年輕人對自己人生有些想法,並思考、發展它,而清華學院的成立
是為了彌補台灣大學教育不足之處,更長遠來講,是希望這世代的理想青年發揮他們的主
張、採取行動,而進入第三年的厚德書院將可慢慢歸結此目標的成效;至於學生方面的想
法,郭彥伯認為是「自我探索、社會關懷」,他觀察深度參與學院活動的人皆有所成長,
然而對成效的評估,他不想以受影響的人數或程度等量化標準看待,但就學院僅發展兩年
來看,其效果不錯。

然而為達成教育目標的清華學院在開設課程、協助各小組和家族運作等皆需經費支應
,那麼提供此教育實驗的資源何處來?魯柏君表示清華學院資金來源為教育部頂尖大學計
畫,運用在實齋的硬體改善、辦公事人事費、課程費用(包含助教與學習家族家長的薪水
)、院內活動費用及學生自發性小組的經費。

菁英教育?

只有部分學生申請、經審核後參與的清華學院活動被質疑為另一種形式的菁英教育,
宿舍硬體配置及其它使用的資源也經常被拿出來討論,而受訪者對此的回應各不相同。

李天健認為菁英教育可以有兩種定義,一是培養未來的社會領袖,但這並非學院的教
育目的,二是提供給有身分限制(如經濟能力、成績)的少數人一種特權,而學院的申請
、篩選制度導因於名額不足,必須在小規模的教育實驗有成果後,方能逐步擴張,因此在
第三年有第二個書院成立;郭彥伯則認為經費的核撥合乎既有的規定,也符合社會對於台
灣高等教育做些改變的期待,院生背負的不應是原罪,而應是一種義務。兩人共同認為厚
德書院乃至清華學院所發展的住宿教育是可以擴散、推廣,學生對宿舍的想像應不止於一
個洗澡睡覺的地方,而是可以與同棟宿舍的人有更多互動、連結。

行政架構

清華學院乃是以一個計畫而非一個單位的方式運作,職權上受限制,各行政單位也不
清楚與學院的互動方式何為妥切適當,可稱之為一個黑單位。

魯柏君表示,不隸屬任何一個單位是好壞參半,學院發展可不受上級單位原先的業務
所限制,但在行政體系中需請其他單位協助才能發公文、寄全校信,未來如何納入現有體
制不是學院可以決定的;李天健則認為這是一個結構性問題,與香港中文大學比較,其學
生甫入學便劃分進四個書院之一,除了接受主修科系的專業養成教育,其他課外活動皆在
書院架構下進行,而清華學院的涵蓋人數較少,造成學生認同問題,必須在清華學院和主
修科系的活動間做取捨,學院教育效果打折扣。

院內公共領域

發展兩年來,書院內有各式團體發展,比如國際氣候變遷小組、學習家族等,然而類
似於一系之系學會、一校之學生會的學生自治組織卻未成立,那麼受訪者是如何看待學生
自治組織的成立或公共領域討論的開展?又認為學生可以決定多少事情?

李天健認為此事是重要的,但需待學生內部動力足夠、時機成熟;魯柏君表示很渴望
在院內促成學生組織,收集更廣泛的聲音,比如透過學習家族了解每個人的想法,但如何
實行是比較困擾的地方;郭彥伯則抱持懷疑態度,表示並不同意成立一個官僚化、規章嚴
謹的組織有助於學生與學院辦公室的互動。

學院未來

筆者聽聞清華學院可能逐步擴展成四個書院,以校訓「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為名,
各自發展特色,開放給更多學生參與,此發展並可回應部分對資源分配不均的質疑。而受
訪者對此各有不同想法,魯柏君表示這要看學校的態度,「如果我們做得好,有機會一直
做下去;如果做得不好,它是一個計畫,隨時可以結束」,郭彥伯認為如有充足的時間和
資源上妥善規畫,對新書院成立樂觀其成。

檢視厚德書院的種種,與在清華學院教育實驗的大架構下,厚德、載物書院在清大將
有何種發展,值得關注與省思。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