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嗎?


◎ 陳慧元


3/11東北大地震,災難發生距今已經近2個月。這一震,不僅震垮了福島第一核電廠;也震醒了全世界對於核能議題的關注。
 
430向日葵廢核行動」才在上禮拜六落幕;不過於此之前,在台灣對於「核工」這方面有著專家權威的清華校園內,《基進筆記》已先一步在4/19邀請到了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賴偉傑先生,舉辦《貢寮,你好嗎?》的紀錄片座談會;而在4/27,清華學院更是邀請到學院的2位執行長──分別為擁核及反核的代表──工科系的李敏教授、以及環保聯盟理事長王俊秀教授,進行了現場對談演講。

為什麼非不可?

李敏教授表示,台灣的土地面積僅占全世界的0.06%、人口占世界0.3%,但我們的能源消耗卻占了世界的1%,電力消耗更是世界平均值的3.57倍,而其中我們有超過99%的能源依賴進口。

那麼,使用核能有什麼好處?李敏教授指出,核能發電的燃料體積小、重量輕,所以運輸儲存方便,一般核能燃料的儲存量是火力發電(媒)的4~6倍。且核能的發電成本穩定,而台灣的核能機組運轉狀況良好(運轉績效全世界排名第四、且台灣規模較前三來得大);雖然核電廠相對建廠成本高,但其燃料成本相當低(只占4%),相較於其它化石燃料而言,核燃料的價格相對平穩,比較不會受到國際能源價格波動的影響。而目前大家最關心的氣候變遷問題,都與「碳」脫不了關係;核能電廠在發電的時候並不會排放二氧化碳,可以降低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經濟上「碳足跡」的價格限制與成本提升。

另外李敏教授還談到,「全力發展再生能源是無悔的政策;但必須認知現實。」再生能源有其限制:大家最常提到的風力、太陽能發電,其發電量無法預測(沒有風、沒有太陽就沒有電)、幾乎無法調度,因此無法持續穩定的提供發電量,需要與其它的發電方式結合;而如此一來則不但需要蓋再生能源的裝置、還需要花費更多的成本以購置其它能夠相關搭配的儲能裝置;且再生能源大多需要廣大的面積,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到底能夠如何執行還是個難題。

難道我們莫可奈

但王俊秀教授卻認為到底如何發展再生能源是個機會成本的概念,如果台灣能早一點投注資源到再生能源上,「現在可能就有更深入的研究成果」。
 
王俊秀教授指出,核能的歷史事件,在三哩島與車諾比之後,現在連福島核電廠都發生了事故,這勢必引起大家的恐慌;既然核電廠是這樣危險、又仍舊有事故發生的可能性,那麼我們是不是該好好停下來想想,除了核能以外有沒有其它的替代方案?

人類長期以來被經濟發展的概念追著跑。王俊秀教授說:「我們可能一直覺得『經濟不發展毋寧死』」;核能也許有助於經濟的短期發展,但是「其危險的本質已經出現:機器設備的故障、人為操作的失誤、或是天災」;而這些都是核能專家所沒有辦法管、不能預料的事情,「這些科技產生的問題科技卻沒辦法解決」。

王俊秀教授表示,核能的問題已經不再只是能源的問題,它還是政治、社會的問題。核能電廠的除役、以及核廢料一直是難以處理的東西,之前在蘭嶼上所存放的核廢料都尚未移除,但台灣到現在卻還製造了更多、傳給下一代,如此世代正義的問題又該如何看待?另外要解決核能問題有很多種方式,比如積極開發替代能源;並且,除了開發,我們應該想到的還有如何更有效的運用我們的資源:「『節約1度電』比『開放1度電』要簡單,我們必須推廣這個概念。」

談完能;那四呢?

4/19《貢寮,你好嗎?》的紀錄片座談會上,賴偉傑先生即表示,核四一直以來都是個政治問題:「2000年曾經停建,立法院說要續建。01年年初的時候,又繼續動工。到現在10年了,還沒蓋好!」他還提到,立法院的老國大在1985年時即領銜提出一個核四廠暫停案(http://www.southnews.com.tw/nuclear4/001/060_01.htm),「寫得比環保團體還要好!」大家可能以為核四是因為車諾比事件而遭到凍結;但車諾比事件是發生在1986年。那麼為什麼核四還會遭到凍結呢?「是因為『江南案』!美國本來要台灣買核電廠,但因為出現了台美情報糾紛,所以停了下來。」

核四當初興建時,是由美國的奇異公司得標,但是奇異公司賣給台灣的新產品,在它們境內還沒發給運轉執照、卻在境外開給台灣;且核一核二核三廠興建時都是統包給同一家公司,但核四卻是分包給各家公司拼裝而成,如此的興建方式,若是以後問題發生,該由誰負責?又誰有把握能夠進行通盤的處理?

4/27的核能對談上,現場一位發言的同學點出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我手上有一份核四發生的工安事件資料,其實台電在建造核四的過程當中發生了非常多起意外事件:包括工地發生火警、一號室主控機發生火災、不斷電系統故障失靈,而最嚴重的就是去年7/9『貢寮海洋音樂祭』舉辦時核四廠發生了28小時大停電……。核四在還沒有商轉的時候就發生了這麼多意外!……」

這樣子的工程結果,不禁令人產生疑問:也許「使用核能」本身並沒有問題;但當我們處在一個「人為」的環境當中,事情並不是單單同專家所稱──全部數據都像是在實驗室內般進行操作、所有變項都在控制範圍之內──的那樣單純。那麼,當我們在考慮使用核能時,是否也必須連同「人」、「組織」等這些變數納入考量呢?

台灣該從?

先是能源問題,轉為社會問題、政治問題;想不到李敏教授在最後時竟然還說:「我覺得這是哲學問題。」李敏教授表示,其實這次的對談,擁抱不同立場的雙方似乎在「雞同鴨講」:「我的看法是,人類活在這世界上,有些基本的需求要滿足,在滿足它的需求過程當中,我們要做到和諧、做到大家都能接受;而俊秀的意思是說,要告訴大家,你的這些需求是錯的,你應該要節約、省電、你應該要這樣要那樣那樣;這是從不同觀點出發的。」

王俊秀教授也表示,在未來,雙方一定仍會辯論下去;可是不同立場的兩邊要將這各種的訊息都攤開在人民眼前,讓大家自己去做出選擇,同時也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不論你有沒有聽過這2場演講、不論你是支持或反對核能,台灣的核能發展以及能源政策在未來都將與你息息相關。擁抱、或是拒絕核能呢?試著站出來,為你所擁護的立場發聲吧!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