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土地正義,訪頭前溪社

◎ 呂軒豪/葉宗樺


「土地也許是我們一輩子買不起的,但正義是我們不能忘記的信念。」在清大,也有一群夥伴為了捍衛新竹當地的土地正義,而創辦了頭前溪社。頭前溪社原本為清大2008-2009年野草莓學運時期的成員所創立,之後因為種種原因而被迫解散,然而在去年,由另外一群關懷新竹在地農村議題的人,重新承接了社團而成立了現在的頭前溪社。同一個社團,但卻因為不同的理想而重新起飛!

深耕校園,推廣三農議題

頭前溪社的主要幹部,起初為清華學院中關注農村議題的農村讀書會成員:邱星崴(人類所碩二)、陳姵君(人社12)、劉冠呈(經濟13)、陳為廷(人社13)等人所組成。社團主要以讀書會的方式運作,而為了提昇大學生對於農村議題的興趣,頭前溪社這學期的第一堂社課便以「食農教育」為題以讓更多初學者能夠參與。除了社課之外,還會有農村實作體驗,讓學生能夠更親近農村與農民互動,而社團的宗旨就是要將三農議題—「農民、農村、農業」推廣到校園當中。

劉冠呈同學表示:「我們這群人因為邱星崴與『台灣農村陣線』(因反對農村再生條例而興起的組織)的關係而牽連進相關的工作中,一起到台東去做小農復耕、參加有關『土地徵收』的座談,後來因為訪調的過程中認識了大埔當地的居民,並參與後來的徵收運動及幫忙撰寫新聞稿。後來的『怪手挖田』事件則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此後反農地徵收的運動風潮迅速興起。而在八月左右,覺得雖然在校外做了很多事情,但還是要有一個社團以深耕校園來推廣議題以及尋找夥伴。」

增進學農交流,永續經營農村

在學校方面,學院裡仍有有關農村的課程,負責安排社課以及校內工作的社長陳姵君同學表示:「或許是議題的關係,很難吸引到大一大二的學生,所以『傳承』一直是社團中很大的議題。會希望至少能夠讓新進成員都能看過社團的基地,而社團的目標是『推廣三農議題』以及『讓青年回到農村,而不是一味的往都市跑』,所以社運並非強迫性的,社課方面也會避免社運相關的議題並以比較有趣的社課來吸引更多學生關注農村的生活。」而剛加入頭前溪社的吳亞璇同學(人社14)則表示:「加入頭前溪社改變了我本來對農村的想像,以前認為農村是用來種田,是糧食的生產地,是都市人想要遠離城市的地方。其實,農村有它自己的一種運作和生活方式。」
 
許多人從小到大被灌輸的錯誤觀念就是農村是「落後且貧窮的」,因此大多數人對於農村生活或是議題總是避而遠之。為了讓學生們和農村能有更深入的接觸與認知,頭前溪社在二重埔、三重埔與基金會合作推動一些農村相關的營隊,希望能捲動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並進一步思考如何將大家平日所學的專業技能來幫助農民們解決目前台灣種種的農業問題,也試法帶給農民一些觀念上的革新。而頭前溪社更申請了經費在二重埔、三重埔的交界處租借了一百二十坪大的鐵皮工廠,預定做為社團的基地來組織、強化社團的工作,希望能夠成為一個學生與農民的公共領域,定期為農民舉辦課程、幫忙改造農機和小農研究的學術據點,並鼓勵青年返鄉,永續經營台灣的農村與農業及持續關心在地組織的抗爭。

走出校園,一同關懷周遭土地

除了和當地的農民組織合作之外,頭前溪社也成功地連結了許多大學的相關組織以及青年團體,例如:台大穀雨社、政大返穀社和交大農學小組,一同為大埔事件爆發後所引起的一連串農民運動,以及針對爭議不斷的「農村再生條例」抗爭盡一份心力。在大埔事件落幕後,頭前溪社在當地的工作逐漸轉型為社區營造並進一步推動CSA(社區支持型農業),未來也可能與大埔當地居民一起創立讀書會,繼續在當地深耕,如同劉冠呈同學所說:「我們在做的事情某種程度上,反映的是對大學生應有的作為的一個期待,我們希望所有的大學生都應該超越自己並走出校園,而不是只是躲在學校的圍牆裡。」身為清華大學一份子的我們,不能不去關注我們周遭的土地。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