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模聯海報遭轟「菁英」 清大模聯籌備成立




  
  日前,臺大模擬聯合國在臉書粉絲頁張貼了一則社課的宣傳,圖片的上半部是三位模聯社的學生穿著西裝,展露自信表情,下半部則是一位身處飢荒的非洲兒童,兩種形像在同一張圖片中形成強烈對比,宣傳發佈後,有人批評這樣的宣傳流露菁英主義的思維,經過一連串的網友留言討論,臺大模聯社決定將這則動態刪除


什麼是模擬聯合國?

  這五十年來,臺灣的高中、大學開始舉辦模擬聯合國的活動,其形式通常是由數十到數百名學生扮演各個國家的外交官,模擬聯合國實際的會議流程,進行國際議題討論與決策,與會者必須全程穿著西服以及使用英文。世界最早的模聯會議是由哈佛大學於1953年發起,每年在世界各國的城市舉辦,成為世界頂尖大學的盛事。臺灣最早的模聯社則是由臺大成立的,目前有12所大專院校有模聯社團。國內每年也都會有規模不一的模聯會議。

  曾經是成功大學模聯社員的張芷菱表示,在她的經驗中,模聯社的核心理念是希望透過探討國際議題,來引進多元角度的觀點,同時提升成員的討論技巧。但實際上,不是所有成員都以此為圭臬。

  張芷菱說,模聯的活動性質使成員們可以認識到許多同樣英文流利、學識豐富,甚至有一定經濟背景的朋友,這種聯誼性質對一些人而言甚為重要;而當時模聯社中的國際議題不但讓人感覺相當遙遠,又缺乏臺灣觀點,難以促進成員長久而細膩的思考,在她曾參加過的活動中,從沒有人扮演臺灣,「我們在會議中代表著其他國家,卻沒有機會代表臺灣、代表自己。」

  此外,張芷菱也認為,菁英形象是過去模聯較少自覺的議題。雖然模聯社並不特別挑選社員,甚至以幫助提升英文能力為號召,但全英語溝通的門檻,就足以讓許多同學卻步,活動時要求正裝出席,更成為了模聯有別於其他社團的特殊文化。「現在成大的模聯社已經有人在討論要廢除正裝出席的規定了。」她說,「關於臺灣觀點的部分,也是現在的社團老師在考慮的事情。」


臺大模聯:承認不妥,將再檢討
  
  對於造成爭議的「西裝青年與非洲難童」圖片,本報記者於十月十日發訊聯絡臺大模聯,希望能了解該社團對於這次爭議的回應,但截至截稿時間,都沒有得到近一步的說明,也無緣進行採訪。台大模聯僅在臉書聲明,著正裝是為了消弭國家特立性,避免國家間的階級對立。張芷菱對此不以為然:「用統一服裝(而且還是西裝)來消弭差異,這是納粹才會做的事情。」她認為就是要看到差異,才能彼此包容,「階級並不是由國力、信奉的神、膚色上的差異而產生的,菁英腦袋與心態才會產生階級。」
  
  這則事後聲明又引來了不少網友議論,隨後在臺大模聯的粉絲專頁遭到隱藏,重新發布一則聲明,承認原社課宣傳圖片的不妥,以及第一篇事後聲明的疏失,並表示將對此事進行內部檢討。但究竟臺大模聯對於這次爭議和其他相關質疑的回應與討論為何,我們恐怕不得而知。


模擬聯合國在清大

  在清大,以原科院大三的李芝融為主的幾位同學,也正在籌辦模擬聯合國社團,預計明年成立。當記者問到他們關心國際議題的初衷時,李芝融如此回答:「要實際能為自己爭取權益,就一定要了解遊戲的規則才能。」

  親身參與過的聯合國會議的他們,發現臺灣的代表團通常只是揮舞國旗,希望能夠藉此宣示主權,相比之下,其他國家的人卻是為了糧食危機等世界性議題在遊行示威。臺灣所處的國際形勢,使臺灣人產生了一種受害者心理,比較少關心自己國家以外的議題,非常可惜。除了放眼世界,李芝融也認為了解世界國家間的運作相當重要,不懂遊戲規則,就難以讓人聽見自己的話

  對於臺灣觀點的省思,受訪的同學之一談到,模擬聯合國若只是單純討論國際,會和同學有疏離感,所以會在社團中加入以臺灣為出發的角度來看待國際議題。為了能夠更讓「參與國際」這項事情更貼近清大生的生活,目前籌辦模聯的他們也正在舉辦國際議題讀書會,吸引有興趣的同學來參加,藉著大家對各個議題的分享與討論,培養對國際事務的關心。無論台灣和國際議題,若同學能在較不設限的環境進行深度討論,同時試圖讓這些議題貼近同學的生活,會更容易推廣模擬聯合國社的精神。

  李芝融說,想在清大準備創辦模聯社,是因為認為清大已經有許多關心在地議題的社團或同學。但比起臺北的學生,清大生對於國際的關心明顯不足,希望未來這個社團能帶來不同的觀點,讓更多人知道實際的國際會議如何運作,並從體制內來改變社會。最後他們表示清大未來的模擬聯合國社,是大家能一起建構的社團,走向和定位也會是大家討論出的結果。同為讀書會成員的劉懷謙更說:「希望以後在小吃部的電視上看到國際議題時,可以有辦法跟隔壁的同學討論!」

  身處全球化的時代,正視全人類共同的難題並思考可能的出路是必須的,也因此我們認同模擬聯合國關心國際議題的核心價值。但若英文能力、正式服裝與厚植人脈成為焦點;模擬他國討論國際事務,臺灣觀點卻永遠缺席,模擬聯合國的初衷是否也將在觥籌交錯間被遺忘?這點值得我們謹慎思考。

1 意見:

張貼留言